圆舞亦舒 经典句子
他们的感情不是亲人,却比亲人多了点说不清的暧昧,但是又绝不是没有关系的两个陌生人,很奇妙。两个人相互爱恋却始终不表达出来,周承钰总是对傅于琛的女友耿耿于怀,而傅于琛也对周承钰充满了怜爱。从七岁开始,周承钰便在心里悄悄爱上了这位和自己在母亲再婚婚礼上搭话的男人,然后一生和他牵连不断。这是个读来让人心酸的故事,读的时候觉得特别能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既理解他们为什么相爱,也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把对对方的感觉统统表达出来,理解周承钰的执拗,也理解傅于琛的宠爱。总之,他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如果两个人年纪相当,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和阻碍,但是,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不会出现这么让人惋惜的爱情了。细细品味,作品中贯彻了亦舒写作惯有的淡淡忧郁,让人回味无穷,对于那样跨年龄的爱情夹杂着自己的想象,同时也感到叹息。
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建议你去看《上海·鼓声迟》,这部作品同样感人,相比较亦舒的《圆舞》,《上海·鼓声迟》更贴近生活,更有种真实感。张云逸和沈之城的爱情同样感人至深,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看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强力推荐。
亦舒 圆舞 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其实吧,最后两个人是应该在一起的,只不过没有勇气。害怕在一起让对方失望,因为两个人都对这段感情期待太高,所以害怕面对一个平凡的结局。这也是亦舒小说里最跳不出的小资情调,一种自己判决的悲剧结尾。
女主角因为身体的残缺(得了乳腺癌做手术)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男主角的态度则从头到尾都暧昧不清,他爱她吗?他是否真的想和她在一起?还是只是叶公好龙?
怎么说呢,看了亦舒的小说这么多年,我才恍然大悟,其实结局不一定要这样的。这种结局,只不过是作者对于世界,对于男女关系的悲观,映射到她的小说里,人为造成的悲剧。
所以往往看到结尾,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我想,她所想表达的,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情的无疾而终那种淡淡的悲哀。多么强烈的爱到最后都会回归现实,回归平凡。不甘于平凡,就成为悲剧。
如果女主角再勇敢一点点,如果男主角再主动一点点,结局不会是这样。
2014年读者《圆舞》读后感
凌晨的时候,终于读完了亦舒的《圆舞》,很早前就听过一段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从不告诉别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过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那时候感觉这段话特别令人回味,只是不知道她从哪儿来,原来,她出自亦舒笔下的圆舞,亦舒笔下的傅于琛。
《圆舞》内容概要:我的一生,像是受一个男人所控制,使我不能有自由投入别的感情生活,不过我与他之间,却没有怨怼愤恨,我们深爱对方,但他既不是我的配偶,又不是情人,这一段感情,长而劳累,却不苦涩……
随着思绪的飘扬,回到刚刚去的那个世界,把自己的感受作此记录。书中弥漫着一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文化氛围。对女主人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但又是佩服之至,恐怕很少人有勇气爱上一个比自己大一个辈分的人。不知道这样的文化氛围该如何看待,但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姿态,别人只是过客,所以作为读者的我只有虔诚的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一件自己没有勇气做的事。
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件事或者喜欢一本书,常常那么简单,只因某一刻你想起了一样东西,一下子你就被打动了,又抑或某一刻你的内心被触动。周承珏与傅于琛的一生爱恋纠缠就是开始于母亲再婚的舞池中,而周承珏总提到一生中遇到的那些人不过都是舞池中兜兜转转的那些人。人生如舞池,我们跳着一曲唤曰“圆舞”的舞,我们不停交换舞伴直到我们转到那个人的环抱,在那美妙的一刻,什么东西在我们心里发生了,于是从此不再交换舞伴。
感叹承钰和傅于琛之间的爱!亲情、爱情,好多好多,说不清楚。丞钰有着美丽的面孔,有着成熟的思维,她身上散发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傅于琛,然而年龄的差距令傅于琛不得不考虑,考虑丞钰的心态,考虑怎么样才能让丞钰过上最好的生活,给丞钰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关怀,将来接手他的产业,可是,她不是别人,她是周丞钰,,她有美丽的脸颊,有成熟的思想,有独特的气质,而且俘获了傅于琛的心。好像亦舒笔下的女子,不是富而美,一如玫瑰,就是贫也美, 总是那样不平凡,让人耐人寻味。
读完这本书,想起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只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只是遗憾不能生同时,日日与君好!虽然做不成情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做亲人,他们的关系确是永恒的!祝福天下有情人!还有一句话,好喜欢傅于琛……